郭伯雄被起诉,为什么舆论场上“静悄悄”?
近日,中央军委原副主席郭伯雄涉嫌受贿犯罪案移送审查起诉。作为“大老虎”的代表,与薄熙来、周永康等人相比,郭伯雄被移送审查起诉的消息,却似乎并未引起“足以匹配”的舆论浪潮。
这其中,固然有“和颐酒店女子遇袭”等新闻冲击的影响,但长安君看到的另一个维度是:当人们转变“选择性反腐”或“运动式反腐”的既有观念,摒弃“派系斗争”、“交易黑幕”等阴谋论,面对“大老虎”被依纪依法查处的消息时,所呈现出的那种对常态反腐的习惯,对司法程序的尊重,对司法机关的信任,对公平正义的耐心,还有对法治的信仰。
有媒体统计,从党的十八大以来截至2015年年底,在落马的省部级以上的“大老虎”中,已有24人过堂受审,19人获刑(徐才厚因死亡被免于起诉)。原省部级甚至副国级、正国级领导人因违法犯罪走上审判席,也成为一种“别样的风景”。
数字不是关键,关键的是背后所体现的意义:这样旗帜鲜明地反对腐败,光明正大地依法查处腐败,显示了党和国家对于腐败行为无禁区、无死角、零容忍、敢碰硬的不变决心。而社会对于郭伯雄案信息的“习以为常”,从另一个侧面,也显示出小伙伴们对于反腐败斗争所取得成绩和前景,信心渐强。
长安君还发现,当下党和国家的反腐败工作,正走在“党内程序先行、司法程序无缝衔接”的路上,从党内开始的反腐败,最终要落脚到司法的依法处理上。国家对薄熙来、周永康等“大老虎”的依法审判,不仅仅是对腐败分子的惩处,体现了对“脚在悬崖边”的侥幸者的警醒,更体现了党和国家用法治的力量,将“廉洁用权”纳入法治化轨道的不懈努力。
“说有易,说无难。”曾有一段时期,社会在面对党和国家依纪依法处理“老虎苍蝇”时,出现过“阴谋论”和“不相信只贪腐这么点”等猜测揣度的声音,这样的声音,让一些人认为,司法侦查和审判只是“奉命行事”、“走过场”,纪检部门已经给出了定罪与量刑的“上意”,对司法反腐的作用毫不信任。
公正是腐败的克星,也是质疑的克星。薄熙来、周永康等案的依法审判过程已经多次证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没有“铁帽子王”,没有法外特权,没有“刑不上大夫”,不管涉及什么人,不论其权力大小、职位高低,只要触犯国法,都将无一例外地受到法律的惩处,不会因其身份对其特殊优待,也不会忽视其应当享有的正当权利。而郭伯雄案,也将通过公正司法继续证明这些。
至于郭伯雄被移送起诉后该判什么罪、该领多久的刑,长安君相信大家都知道,在法院依法定罪之前,任何人都只是犯罪嫌疑人的规定。但定罪量刑要靠证据,“有几分证据说几分话”,应该是法治社会下所有人的共识。“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进行定罪量刑的原则,不应被突破;猜测和揣度不应该也不可能取代证据,作为定罪量刑的标准。不能因披露的信息与自己道听途说或推测的情况不合,就推定“有黑幕”或“走过场”。
摆事实、讲证据,是法治社会足够理性、成熟的标志。长安君笃信,郭伯雄案在移送起诉后,没有层出不穷的悬念,没有山重水复的伏笔,更不会有大反转的剧情,不仅仅是因为军事检察院已经在保证郭伯雄正当权利的前提下,广泛调查取证,获取了大量证据;更因为法治社会下,一切都是可预期的——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道私者乱,道法者治。想要从根本上解决当下包括腐败在内的诸多问题,就应当在依法治国的框架下,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树立起全社会对包括规矩、纪律、法律等在内的各种规章制度的敬畏,让有权的自我约束,办事的不走后门,求情的免开尊口,依规用权,依法办事,才能从彻底上消除以言代法、以权压法、贪赃枉法等不良风气,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
社会的权益要靠法律做保障,法律的权威需要每一个人的维护。从薄熙来案开始,对“老虎”们的司法信息越来越公开、审判程序越来越透明公开,郭伯雄案被移送审查起诉的“风平浪静”,让我们看到,法律用公正“投之以桃”的保护和守候,得到了社会群众“报之以李”的尊重和信仰。
而这,不仅是法治建设的胜利,更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胜利。
下一篇::中国人赴日爆买势头加剧珍珠、铁壶供不应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