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培兆教授逝世 师生深情送别
中国共产党党员、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我校经济学院原院长胡培兆教授,于2019年4月26日22时逝世,享年84岁。
胡培兆教授逝世后,中共中央政治局原常委、国务院原总理朱镕基来电对胡培兆教授逝世表示哀悼,向其家属表示慰问。中共中央政治局原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委员长张德江,中共中央政治局原常委、中纪委原书记吴官正,中共中央政治局原常委李长春,中共中央政治局原常委、国务院原副总理张高丽来电表示哀悼、慰问并敬献花圈。
教育部,厦门市委、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府、市政协,福建省委教育工委、教育厅,国家教材委员会办公室,部分兄弟高校等单位及领导,厦门大学领导班子全体成员、党委常委、校长助理和胡培兆教授所在单位党政领导、生前好友同事、学生,以不同的方式对胡培兆教授的逝世表示沉痛的哀悼,对家属表示亲切慰问。
胡培兆教授病重住院期间,全国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江苏省社科院、福建师范大学、南开大学等单位领导前往医院探望。厦门大学多位领导前往医院探望,给予极大关心,精心组织治疗。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给予了精心治疗和护理。
胡培兆教授遗体告别仪式4月30日上午在集美福泽园思亲堂举行。校党委书记张彦等学校党政领导、老领导,各机关部处、学院领导,离退休老同志,师生代表及胡培兆教授生前亲朋好友怀着沉痛的心情,送别这位党的优秀干部、著名学者、广受师生爱戴的杰出师长,缅怀他光辉的一生,寄托无限的哀思。
我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李建发介绍胡培兆教授生平事迹。他高度评价了胡培兆教授的一生。他说,胡培兆教授的一生是爱国爱党、忠于信仰的一生。他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坚决拥护党的领导,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一生坚持研究、传播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现了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崇高品质与坚贞风骨;胡培兆教授的一生是著作等身、以学报国的一生。他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中国的经济问题,学术成果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国内经济学界的高度重视,为我国政治经济学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胡培兆教授的一生是情系教育、乐育英才的一生。他兢兢业业教书育人,爱生如子、诲人不倦,把毕生精力都献给了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胡培兆的一生是勤奋终生、无私奉献的一生。他几十年如一日坚持奋战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前沿,将一生献给了教学科研事业。
李建发说,我们悼念胡培兆同志,要学习他爱党爱国、信念坚定、知行合一的优良品德,学习他追求真理、勇于创新、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学习他甘为人梯、潜心育人、老而弥笃的高尚品质,学习他心无旁骛、专注学术、鞠躬尽瘁的敬业精神。胡培兆同志的逝世是厦门大学的重大损失,是我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界的重大损失。他的人格魅力、崇高精神和卓越贡献会永远驻留在我们心中。
胡培兆教授学生代表翁君奕深情缅怀了恩师的高尚品格,胡培兆教授之子表达了对慈父的无尽思念。
在哀乐声中,大家缓步来到胡培兆教授遗体前肃立默哀,鞠躬致敬,并与其亲属握手表示深切的慰问。
胡培兆生于1936年11月,浙江永康人,1956年至1960年在厦门大学经济学系学习,1984年11月至2003年9月任厦门大学经济研究所所长,1990年2月至1997年5月任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院长。他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经济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理事、教育部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学风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长江学者”聘任评审会评审专家、全国《资本论》研究会副会长、福建省学位委员会委员和厦门大学学术委员会主席等学术职务。他长期担任经济学核心期刊《中国经济问题》的主编,该杂志被评为中国改革开放最有贡献的经济学杂志之一。
20世纪80年代,胡培兆创设性地提出了有计划商品经济理论,引起了经济学界的广泛关注和赞同,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体制改革作出了重要理论贡献。他十分关注经济学热点问题,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方法破解难题,提出了“有效供给论”等著名经济学观点,为后来的供给侧改革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胡培兆先后在《求是》《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报刊发表文论400多篇,其中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17篇,出版著作《马克思与<资本论>》《<资本论>研究之研究》《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理论研究》《社会主义国有资本论》《经济学本质论》《胡培兆选集》《有效供给论》等十几部。他于1985年获首届“孙冶方经济科学奖”,1986年被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1990年被授予“福建省首批优秀专家”称号,2006年被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授予“全国师德标兵”荣誉称号,2018年被授予厦门大学最高奖“南强杰出贡献奖”。
胡培兆非常重视对学生品德和学术操守的培养教育,要求学生要具有远大的学术理想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他培养的学生中,许多人已经成为知名专家学者和行业翘楚,有些在我国党政机关担任要职,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栋梁之才。
(宣传部)
责任编辑:陈浪
下一篇::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