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对认“穷亲” 扶贫拔“穷根”—云南文山学院精准扶贫记
2016年11月4日,《中国教育报》第03版:消息·要闻,以“结对认‘穷亲’ 扶贫拔‘穷根’—云南文山学院精准扶贫记”为题,刊发了我校精准扶贫的工作情况。
结对认“穷亲” 扶贫拔“穷根”
—云南文山学院精准扶贫记
在云南砚山县者腊乡夸溪村村委会办公室的墙上,夺目地挂着精准脱贫倒计时时间表:“剩余93天”,帮扶单位:文山学院,帮扶责任人:熊荣元、郝南明,他们是文山学院的党委书记和校长。
“精准扶贫没有退路。”文山学院教职工对此达成了共识。
咬定“精准”不放松
自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文山学院458名教职工,与村民结对认“穷亲”,挂钩帮扶者腊乡3个村委会建档立卡的671户贫困户。
一开始,文山学院就将工作着力点放在“怎么扶、怎么干”上,扶贫就肯定要想办法把穷根拔掉。
黉舍首先尝试的是教职工各自拿出钱给挂钩贫困户,让贫困户开展莳植养殖业,然后由教职工小我回购产品,分销给亲戚同伙,收益归农户,本金继承滚动发展。
然而,如许的帮扶模式没有从根本上变“输血”为“造血”。怎样才能破解这个难题呢?
通过反复的调研、论证、探索,文山学院最终形成了“以基础设施建设为抓手,以加强自我发展能力为主线,以龙头企业和农夫专业合作社为载体,以产业为支持,以股权为纽带,通过大户带动,社企联动,帮扶推动”如许一套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增收致富的组合拳。
黉舍与砚山县当局、云南中康食品有限公司分别签订了校县合作、校企合作战略框架协议,变黉舍单一扶贫的“独角戏”为多声部的“大合唱”,搭建起“黉舍+公司+基地+专业合作社+农户”的扶贫模式。
变“输血”为“造血”
一到夸溪村,连片的开放式蔬菜基地就呈如今面前目今,喷雾式浇灌正在进行,绿油油的蔬菜长势喜人。“这是当地群众的地皮,原来都是各家各户自种自收,一年也就种收一茬庄稼,还没有销路,除去化肥和人工成本,收入不了几个钱,收成不好时还得倒贴。”者腊乡党委书记王跃昆介绍,由于种庄稼不挣钱,当地很多年轻人都外出打工,地都荒了。
文山学院找到扶贫工作切入点后,积极与当地莳植养殖业的龙头企业云南中康食品有限公司取得联系。经过反复磋商,最后确定,黉舍动员挂钩村社的农户将地皮流转到该公司,由公司投资,按照无公害蔬菜莳植标准或养殖业要求,对泥土进行改良和重新规划布局,开展规模化莳植养殖,使之成为文山学院的后勤保障基地,如许销路也有保障。目前,基地已达3200亩,企业已投入资金4000多万元。
企业对流转进来的地皮,每年按亩给予补偿。在地皮流转的基础上,3个村委会打破村际界线,成立了种菜、养殖、劳务输出3个专业合作社,按照公司的技术规范和标准莳植的蔬菜、水稻,喂养的生猪、禽以及产的蛋,公司都以不低于市场水平的珍爱价向合作社收购,并准时配送给黉舍。
除此之外,每家每户还可送一人到公司的莳植养殖基地打工,逢收割旺季,按计件开价,每人天天最高可挣300多元,工资按月发放,年底还有肯定的奖金。“仅在公司打工一项,每人每年最少有2.5万元收入,脱贫没有题目!”当地工作人员介绍。
扶贫助黉舍转型
黉舍除了将者腊乡建成文山学院的后勤保障基地外,还建立了实习实训、创业就业和转型发展等基地,以此促进黉舍科研水平提拔和人才培养质量进步,促进学院加速转型发展。
李文是文山学院文秘专业卒业生,如今是云南中康食品有限公司者腊基地管理人员。他到公司后自动要求到农田跟技术员学习。他说:“本身都不懂,怎么去引导农夫同伙呢?”经过几个月的学习实践,李文和他的同窗们都已成为良好的基地管理者。中康公司总经理吕绵发对文山学院的卒业生都给予了较高评价。黉舍为企业提供壮大人才支持的同时,也为卒业生搭建起创业就业的平台。者腊乡也成为黉舍实习实训的大舞台,先后有500余名师生来此深入田间地头开展实践运动。
壮族的“棒棒灯”是云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在者腊乡得到了较好保存。如何让这项良好的文化得以珍爱和传承?文山学院发挥科研上风,把“棒棒灯”作为一项紧张课题深入调研,黉舍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中间增强对“棒棒灯”跳舞的研究、引导,帮助提拔其文化内涵和影响力,为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做预备。
者腊乡正悄然发生着转变。走在乡当局所在地,顺山而建的林荫道、民族文化浓郁的广场、窗明几净的运动室、正在兴建的村民房屋,都令人感到心情愉快。在增长农夫收入的同时,文山学院还投入100万元,加上当局资金300万元,增强了当地基础设施建设,现已完成文化广场、“棒棒灯”传承室、科技运动室、老人亭、道路硬化、村中亮化清洁等项目工程。(杨云慧)
转自《中国教育报》第3版
下一篇::文山学院开展反间防谍宣传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