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上专家共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贸易方式转型”
(编辑:同济大学 日期:2016年08月01日 浏览:次
加入收藏
)
7月20日,由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上海海关学院科研处共同主办,上海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国际贸易与投资研究室、上海市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研究中心、上海WTO事务咨询中心研究部共同承办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贸易方式转型”研讨会在同济大学召开。上海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石良平发表主旨演讲,近十位专家学者围绕供给侧改革和贸易方式转型议题发表真知灼见,会议由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陈强教授、上海社科院经济所国际贸易与投资研究室主任沈桂龙、上海海关学院科研处处长周阳共同主持。
上海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石良平在主旨演讲中指出,近年来中国的服务贸易呈现出快速增长格局,但总体而言,与货物贸易相比,服务贸易仍是我国对外贸易的短板。从新一轮全球化趋势看,扩大服务业开放已是大势所趋,一个重要看点就是已有51个国家(欧盟28国作为一个成员参加)参加的《国际服务贸易》(TISA)协定谈判,其议题的要点就在于扩大各国服务业的开放。上海自贸试验区服务业具有扩大开放的有利条件,自贸区的服务业开放试验应以指导中国参与甚至主导国际服务贸易规则的制定为目标。
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主任李安方认为,中国经济的结构性问题主要是在改革开放后,积极参与前一轮功能性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产生并逐渐积累形成的,也是在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国际经济结构分化和全球产业链重构的“双向挤压"诱导下爆发的。要彻底解决中国经济的结构性问题,就需要从全球的高度把握国际产业发展大势,通过加快开放型经济的供给侧结构改革,构建中国参与全球合作竞争的新优势,带动整个宏观经济的结构优化和持续增长。
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信息处处长周师迅在演讲中强调了投资贸易便利化的重要性,指出未来全球贸易规则发展呈现出四大趋势:一是全球贸易便利化规则重构平台由WTO向TPP和TTIP转移;二是规则重构的重点发生变化,主要体现在规则制定重点由货物贸易向服务贸易转变,由贸易边境措施向投资目的地境内措施转移,由贸易自由化转向贸易公平化(环境、劳工、道德标准等)发展;三是规则重构的机制变化,主要体现在准入前国民待遇+负面清单的透明度和约束力以及投资者对主权国家的贸易争端解决机制;四是规则重构主体多元化,中国是最大贸易体、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世界经济转型和新的对外开放环境下,有必要参与并主导全球贸易便利化规则的制定权,成为规则重构的重要主体。
上海市发展改革研究院副院长魏陆通过对标国际大都市,发现上海在全员劳动生产率、地均产出、万元生产总值能耗等反应供给质量和效率的指标方面,与纽约、东京、伦敦等都有一定差距,他指出上海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紧迫性。作为全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和创新发展的先行者,上海应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实施创新转型战略,把落实中央关于“三去一降一补”等重点任务与上海实际紧密结合起来,着力在降成本和补短板上下功夫;把科技创新中心和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国家战略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紧密结合起来,着力推进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把政府自身改革与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紧密结合起来,着力构建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全面提升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为全国经济迈向“中高速、中高端”做出新贡献。
同济大学财经研究所所长石建勋教授从国外对中国钢铁的反倾销案例中,总结归纳中国贸易结构和方式的症结所在。他认为有什么样的产业结构和生产组织方式,就有什么样的贸易结构和贸易方式。实现贸易方式转型、优化贸易结构,需要从供给侧的生产供给端入手,加快“三去一降一补”,重点是淘汰落后产能,优化产业结构。
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金融贸易学院院长章玉贵教授认为,中国要完成由贸易和制造大国向产业与资本强国的升级,至少需要四个“五年”规划的时间跨度。在此过程中,必须以大当量、可持续的前瞻性技术投入引领全球技术革命的变迁,并培育和造就一大批能够主导全球产业分工的高端制造业企业。惟其如此,中国才能夯实作为一流经济强国的核心基础。
上海WTO事务咨询中心研究部主任张磊研究员针对近期达成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总结了服务贸易国内规制纪律的最新发展趋势和特征。他建议当前应认识到相关问题之重要性和迫切性,抓住当前合作窗口期,积极参与相关国际规则制定,切实提高中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
最后,上海海关学院李向阳博士和吴烨博士,分别就海关视角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贸易方式转变,以及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海关价值体系重构,进行了演讲。
上海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石良平在主旨演讲中指出,近年来中国的服务贸易呈现出快速增长格局,但总体而言,与货物贸易相比,服务贸易仍是我国对外贸易的短板。从新一轮全球化趋势看,扩大服务业开放已是大势所趋,一个重要看点就是已有51个国家(欧盟28国作为一个成员参加)参加的《国际服务贸易》(TISA)协定谈判,其议题的要点就在于扩大各国服务业的开放。上海自贸试验区服务业具有扩大开放的有利条件,自贸区的服务业开放试验应以指导中国参与甚至主导国际服务贸易规则的制定为目标。
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主任李安方认为,中国经济的结构性问题主要是在改革开放后,积极参与前一轮功能性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产生并逐渐积累形成的,也是在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国际经济结构分化和全球产业链重构的“双向挤压"诱导下爆发的。要彻底解决中国经济的结构性问题,就需要从全球的高度把握国际产业发展大势,通过加快开放型经济的供给侧结构改革,构建中国参与全球合作竞争的新优势,带动整个宏观经济的结构优化和持续增长。
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信息处处长周师迅在演讲中强调了投资贸易便利化的重要性,指出未来全球贸易规则发展呈现出四大趋势:一是全球贸易便利化规则重构平台由WTO向TPP和TTIP转移;二是规则重构的重点发生变化,主要体现在规则制定重点由货物贸易向服务贸易转变,由贸易边境措施向投资目的地境内措施转移,由贸易自由化转向贸易公平化(环境、劳工、道德标准等)发展;三是规则重构的机制变化,主要体现在准入前国民待遇+负面清单的透明度和约束力以及投资者对主权国家的贸易争端解决机制;四是规则重构主体多元化,中国是最大贸易体、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世界经济转型和新的对外开放环境下,有必要参与并主导全球贸易便利化规则的制定权,成为规则重构的重要主体。
上海市发展改革研究院副院长魏陆通过对标国际大都市,发现上海在全员劳动生产率、地均产出、万元生产总值能耗等反应供给质量和效率的指标方面,与纽约、东京、伦敦等都有一定差距,他指出上海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紧迫性。作为全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和创新发展的先行者,上海应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实施创新转型战略,把落实中央关于“三去一降一补”等重点任务与上海实际紧密结合起来,着力在降成本和补短板上下功夫;把科技创新中心和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国家战略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紧密结合起来,着力推进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把政府自身改革与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紧密结合起来,着力构建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全面提升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为全国经济迈向“中高速、中高端”做出新贡献。
同济大学财经研究所所长石建勋教授从国外对中国钢铁的反倾销案例中,总结归纳中国贸易结构和方式的症结所在。他认为有什么样的产业结构和生产组织方式,就有什么样的贸易结构和贸易方式。实现贸易方式转型、优化贸易结构,需要从供给侧的生产供给端入手,加快“三去一降一补”,重点是淘汰落后产能,优化产业结构。
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金融贸易学院院长章玉贵教授认为,中国要完成由贸易和制造大国向产业与资本强国的升级,至少需要四个“五年”规划的时间跨度。在此过程中,必须以大当量、可持续的前瞻性技术投入引领全球技术革命的变迁,并培育和造就一大批能够主导全球产业分工的高端制造业企业。惟其如此,中国才能夯实作为一流经济强国的核心基础。
上海WTO事务咨询中心研究部主任张磊研究员针对近期达成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总结了服务贸易国内规制纪律的最新发展趋势和特征。他建议当前应认识到相关问题之重要性和迫切性,抓住当前合作窗口期,积极参与相关国际规则制定,切实提高中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
最后,上海海关学院李向阳博士和吴烨博士,分别就海关视角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贸易方式转变,以及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海关价值体系重构,进行了演讲。
下一篇::附属同济医院召开2016年廉政教育报告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