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别母校三十载 明湖之畔再聚首
(编辑:六盘水师范学院 日期:2016年07月22日 浏览:次
加入收藏
)
重走校园路,感叹新变化
7月16日上午,中文系84级校友一行在学校党委副书记傅亚频和党政办主任卢香宇的陪同下参观了校园、校史馆。回顾在校时光,感叹学校变化。
一行人在参观校园的时候,心里始终牵挂着老校区——红楼。红楼是建校以来历史最悠久的建筑之一,主要以红砖外墙而著称,是原地革委办公用房,也曾作为学校图书馆,是中文系84级校友生活学习的地方。
“前面就是红楼了,”傅亚频副书记指着前面的建筑说道,几名校友便快步冲上台阶,来到红楼前,感叹道:“来到这里才有‘感觉’了,当初学习生活的场景历历在目。”
时光改变了当初的模样,回忆却留下了最初的模样。校友杨应华冲上楼道,“我要去看看我们当初住的寝室。”听闻那个房间已经改为厕所了,他低着头念叨道:“那可是我们住了好几年的寝室啊!”于是,他就召集室友在楼前留下合影。
“当初胡锦涛书记来六盘水视察的时候,就曾站在这个地方!”一名校友指着自己所站的地方谈到。
其中一名校友带着自己的女儿,向女儿诉说着妈妈曾经的求学经历。在经过七号公寓时,她感叹道,“现在的同学们住宿条件真不错,当初我们在校期间,这里还是一片田地,我们走在田埂上,一不小心还可能会掉到田里去。有时候晚上我们还会和男同学一起出来抓青蛙,这后山也是我们背书的场所。”
来到校史馆,在解说员的讲解下,校友们了解着学校自建校以来的发展历程。来到书画展藏馆,校友们难掩感恩之情,在其他校友的要求下,校友杨应华挥笔写下了“师恩难忘 ”四个大字,由学校书画展藏馆收藏。 促膝话家常,难忘同学情 下午,中文系84级校友一行人莅临学校行政楼十楼会议室召开座谈会。会议由中文系84级班长韩贤芳主持,宣传部(统战部)部长朱彬、招就中心主任左金洪分别介绍了学校发展概况、发展计划和校友会筹集工作。
毕业之后,每位都在为各自的生活奔波劳碌,或在异乡,或为异客。想要齐聚,却总是“少一人”。多么想见一面,看看最近改变,坐着聊聊天,不再去说从前只是寒喧,如今,相聚一堂,想说的话太多,总也说不完。
谈及学生时代的趣事,现任贵阳市白云区政协主席的卢瑞礼笑谈到,“当初与同学一起上山抓野兔子,然后回到学校偷偷炒野兔肉打牙祭。” 三十年后的今天,他怀着感恩之情回到母校,感谢学校提供了一个平台,感谢有一群陪伴三十年的同学、挚友,他说希望下一个三十年还能跟老班长、跟同学们一起再回母校,再来看母校的变化,看母校发展。 校友们齐聚一堂,回忆着在校时光,介绍着各自30年来的生活经历,诉说着生活的酸甜苦辣。无论是云南蒙自何克祥的大学留校打工、毕业前夕被单位除名、而后从教27年,还是杨应华的“两颗花生米就能喝醉”,亦或是梦中练习唱歌从床上掉落。每一个经历的分享,都将大家拉入了记忆的长河。 相约另十年,再聚明湖畔 三十年,再聚首;同学情,难相忘。相聚一堂,来之不易。友情如细水长流,三十载光阴,现已浩然成湖,无尽的牵念给了相约再聚的足够理由。
面见老友,如亲人一般亲切,同学情溢于言表。也许再三十年,大家难再相聚;却道是,来日方长。
今年已经70岁的老班长韩贤芳希望同学们:“常联系,多来往,相互关怀,爱惜身体,珍惜同窗之谊”。相约另一个十年,再聚明湖之畔,争取这三十人一个也不少。
任它沧海桑田、人间百态,时间也许会冲淡当初的豪言壮志,但时光沉淀出的纯粹同学情,是生活的馈赠。(大学生记者团记者 王肖肖、李春滢)
一行人在参观校园的时候,心里始终牵挂着老校区——红楼。红楼是建校以来历史最悠久的建筑之一,主要以红砖外墙而著称,是原地革委办公用房,也曾作为学校图书馆,是中文系84级校友生活学习的地方。
“前面就是红楼了,”傅亚频副书记指着前面的建筑说道,几名校友便快步冲上台阶,来到红楼前,感叹道:“来到这里才有‘感觉’了,当初学习生活的场景历历在目。”
时光改变了当初的模样,回忆却留下了最初的模样。校友杨应华冲上楼道,“我要去看看我们当初住的寝室。”听闻那个房间已经改为厕所了,他低着头念叨道:“那可是我们住了好几年的寝室啊!”于是,他就召集室友在楼前留下合影。
“当初胡锦涛书记来六盘水视察的时候,就曾站在这个地方!”一名校友指着自己所站的地方谈到。
其中一名校友带着自己的女儿,向女儿诉说着妈妈曾经的求学经历。在经过七号公寓时,她感叹道,“现在的同学们住宿条件真不错,当初我们在校期间,这里还是一片田地,我们走在田埂上,一不小心还可能会掉到田里去。有时候晚上我们还会和男同学一起出来抓青蛙,这后山也是我们背书的场所。”
来到校史馆,在解说员的讲解下,校友们了解着学校自建校以来的发展历程。来到书画展藏馆,校友们难掩感恩之情,在其他校友的要求下,校友杨应华挥笔写下了“师恩难忘 ”四个大字,由学校书画展藏馆收藏。 促膝话家常,难忘同学情 下午,中文系84级校友一行人莅临学校行政楼十楼会议室召开座谈会。会议由中文系84级班长韩贤芳主持,宣传部(统战部)部长朱彬、招就中心主任左金洪分别介绍了学校发展概况、发展计划和校友会筹集工作。
毕业之后,每位都在为各自的生活奔波劳碌,或在异乡,或为异客。想要齐聚,却总是“少一人”。多么想见一面,看看最近改变,坐着聊聊天,不再去说从前只是寒喧,如今,相聚一堂,想说的话太多,总也说不完。
谈及学生时代的趣事,现任贵阳市白云区政协主席的卢瑞礼笑谈到,“当初与同学一起上山抓野兔子,然后回到学校偷偷炒野兔肉打牙祭。” 三十年后的今天,他怀着感恩之情回到母校,感谢学校提供了一个平台,感谢有一群陪伴三十年的同学、挚友,他说希望下一个三十年还能跟老班长、跟同学们一起再回母校,再来看母校的变化,看母校发展。 校友们齐聚一堂,回忆着在校时光,介绍着各自30年来的生活经历,诉说着生活的酸甜苦辣。无论是云南蒙自何克祥的大学留校打工、毕业前夕被单位除名、而后从教27年,还是杨应华的“两颗花生米就能喝醉”,亦或是梦中练习唱歌从床上掉落。每一个经历的分享,都将大家拉入了记忆的长河。 相约另十年,再聚明湖畔 三十年,再聚首;同学情,难相忘。相聚一堂,来之不易。友情如细水长流,三十载光阴,现已浩然成湖,无尽的牵念给了相约再聚的足够理由。
面见老友,如亲人一般亲切,同学情溢于言表。也许再三十年,大家难再相聚;却道是,来日方长。
今年已经70岁的老班长韩贤芳希望同学们:“常联系,多来往,相互关怀,爱惜身体,珍惜同窗之谊”。相约另一个十年,再聚明湖之畔,争取这三十人一个也不少。
任它沧海桑田、人间百态,时间也许会冲淡当初的豪言壮志,但时光沉淀出的纯粹同学情,是生活的馈赠。(大学生记者团记者 王肖肖、李春滢)
【审稿:龙尚国 编辑:严庄坤】
下一篇::我校教师在贵州省第三届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中喜获佳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