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逢话前程 携手赴安康
在秦巴汉水间,有一座青山翠拥,碧水环绕的小城——安康。安康,古称“金州”,因盛产黄金而得名,与湖北、四川毗邻,素有“鸡鸣三省、秦头楚尾”之称,这里千峰竞秀,碧水蜿蜒,森林茂盛,四季如春。
安康学院就坐落在这座小城里,当地人亲切地称呼她“安大”。这称呼,蕴含着安康人民通过高等教育实现“安宁康泰”的美好愿望与梦想。
走进安康学院,从了解安康开始。
大美安康:“灵蓄南国一派秀,势呈秦巴二脉雄”
对于生活在秦巴之外的人,对安康的感觉是神秘的。许多人是从课本上知道,秦岭是长江与黄河的分水岭,是中国大陆南北气候的分界线。也是这条横亘在祖国大地上的巨大山系,把陕西分成了关中和陕南,成为“天下之大阻”。
如果说安康是一个人,这座叫安康的城市,是以山为体魄,以水为魂灵,她的昵称则是李克强总理所誉的“秦巴明珠”!
如今的安康,早已不是唐人刘禹锡笔下的“巴山楚水凄凉地”,也不是几千年来人们幽怨的“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天堑变通途,安康据枢纽。如今的安康,已是我国呈南启北的重要交通枢纽,公路、铁路交通已十分便捷。316、210 国道穿境而过,阳安、襄渝和西康三条铁路在此交会,使安康成为沟通西南、西北、华中、华北铁路大动脉的枢纽;包茂高速公路、十天高速公路、西汉高速公路、安来高速的建设等,让安康成为链接西安、重庆、武汉、成都等经济圈到中间枢纽。
在安康,山与水相伴,水与人相亲。
在安康,你就在全中国“最吉祥的地方”!
志愿中的大学:对坐聊大雅,相逢问安康
安康学院欢迎您!我们带着真诚,扑面而来!
安康学院作为陕西省首批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发展试点高校,近年来,坚持走地方性、应用型、开放式办学之路,努力把学院打造成安康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人才基地”“产业伙伴”和“地方智库”,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也积累了有益的经验。酒香不怕巷子深,这不,一不小心,居然让国家知道了!
2016年3月31日,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发的《教育体制改革简报》([2016]第20期),刊发了名为《安康学院:立足秦巴探索应用型特色发展之路》的文章,对我校在地方高校探索应用转型发展之路上取得的成绩与积累的经验进行了专题报道,这样的喜事儿当然要和大家一起分享喽!
安康学院:立足秦巴探索应用型特色发展之路
安康学院地处秦巴连片扶贫区,是陕西省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发展试点高校。近年来,该院坚持走地方性、应用型、开放式办学之路,努力把学院打造成安康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人才基地”、“产业伙伴”和“地方智库”,积累了有益经验。
面向需求,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布局
一是紧密对接区域主导产业及文化发展需要设置学科方向和专业。对接安康区域发展需求,凝练出陕南民间文化研究、秦巴资源保护与开发、农业资源与环境3个特色学科方向进行重点建设,先后增设园林、茶学、环境生态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制药工程等一批地方发展急需的应用型专业,在资金投入、招生指标、教师引进、办学条件等方面予以倾斜。
二是建立适应产业结构和劳动力变化的专业结构动态调整机制。将一批有潜力、市场前景好、与地方产业对接的专业方向发展为专业,停办一批学生报考率低、就业率低、就业质量不高、就业定位模糊的专业。近三年来,该院先后停招本科专业3个、限期整改本科专业2个。
校企结合,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一是探索“双主体”联合培养企业需要人才。如该院与中国阳晨现代农业集团联合开办“阳晨班”,与陕西美华酒店集团联合开办“美华班”,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由专任教师、企业管理人员及工程师共同担任授课教师,培养企业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有效对接。
二是推行职业(行业)资格证书制度。要求学生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促进专业教育与职业能力培养的有效对接。近三年来,该院会计学、统计学、视觉传达设计、园林、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专业行业资格证考取率达到100%。
专兼结合,建设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的教师队伍
一是围绕重点建设的特色专业(群),加大学科专业带头人引进力度。采取“不为我有,但为我用”的用人原则,聘请包括院士、知名教授、作家等50余人为学校兼职教授和办学顾问,开展实质性住校授课、办学指导和青年教师业务培养工作。
二是设立专项经费,重点选聘行业、企业优秀管理技术人员。根据教学需要,常年聘请企业老总、工程师、会计师、地方名人、专家等兼职教师120余人,与专任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开展实践训练课程教学、实习及毕业设计(论文)等工作。
校地合作,主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一是建立与政府、企事业单位合作互动机制。该院先后与安康十县区及周边地区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与40多家企事业单位签订科技合作协议,合作建成陕西省蚕桑重点实验室、陕西省富硒食品工程实验室、陕南民间文化研究中心等21个科研创新平台。5年来,获得省科学技术奖、省农业推广奖15项,累计实现经济效益20多亿元。
二是提升服务繁荣地方文化水平。围绕安康地域文化积极开展陕南民间文艺、民俗方言等方面的发掘研究工作,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紫阳民歌、汉调二黄研究以及安康方言研究、“三沈”文化研究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绩。
下一篇::我校成功举办第八届数学建模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