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系统  
首页 > 复旦大学 > 浏览文章

新华社严文斌同志为我校本科生作形势政策报告

(编辑:复旦大学 日期:2016年05月20日 浏览: 加入收藏 )

5月17日下午,复旦大学光华楼吴文政报告厅内座无虚席。

讲台上,是有28年国际传播从业经历的新华社资深记者。讲台下,是400多名承载中国未来希望的95后大学生。讲台上下,思想碰撞的火花四射……

复旦大学光华论坛“你所不知道的中国与世界”系列形势政策报告会在这里举行。本期主讲人新华社国际新闻编辑部主任、高级编辑严文斌,为复旦师生剖析了中国在国际传播中存在的缺位现象,并从专业视角就中国国际形象的塑造提出了对策与建议。

一个半小时的报告会,信息量就是一个大写的“大”。

新华社严文斌同志为我校本科生作形势政策报告

有着丰富的国际传播经验,同时担任多家高校的客座教授,严文斌结合他对习近平总书记2月19日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讲话的学习,用他28年从事中国国际传播工作的生动案例与深厚的理论功底,把中国在国际传播中的“自塑”“他塑”“逆差”“反差”“落差”等问题,以及如何改变中国在国际传播中的缺位现象、成功塑造中国的国际形象,讲得深入浅出。

“现在中国国力增强了,但是我们依然没有解决‘有理说不出,说了也传不开’的问题。”

“中国的发展进步与国际形象的改善并不成正比。中国现在更强大了,但世界对中国的误解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在某些方面越来越深。”

严文斌提出的中国国际传播现状,让复旦学子陷入思考。

要完成中国国际形象从“他塑”到“自塑”的转变,需要中国新闻人有担当,推动中国国际形象塑造变被动防御为主动出击,快说、敢说、会说,利用海外社交媒体等新媒体传播手段“弯道超车”。

严文斌在报告会上提出了新闻人为塑造中国国际形象,应该负起的责任。

中国的国际传播需要解决目前存在的各种缺位,在对外传播中实事求是、讲究技巧,用外国人听得懂的语言讲述真实的中国,用摆事实来讲道理,用讲故事来打动人。

严文斌就如何改变中国国际传播缺位现象提出的对策,在听众中引起共鸣。

新华社严文斌同志为我校本科生作形势政策报告

“严文斌老师的报告体现了新闻工作者的理想和担当,更体现了在实践中不断思考和分析问题的敏锐和睿智;体现了权威媒体人的气度,而且体现了关注受众、关注细节的情怀,”主持报告会的复旦大学党委副书记刘承功这样总结。

报告会结束了,但在场大学生的思考并没有结束。

“作为一名学生,我希望自己以后能够以语言学者的身份,帮助中国与世界、中国与其他国家构建沟通的桥梁,让他们了解我们的生活方式、我们的价值观和我们的中国梦,”复旦大学日文系2015级学生戴雅婷说。

当天的报告会是光华论坛的第8期活动,也是论坛“你所不知道的中国与世界”系列形势政策报告会的第6场,由新华社国际多媒体采编中心以及复旦大学党委宣传部、党委学生工作部主办。

“光华论坛”是复旦大学深入开展本(专)科学生形势政策教育的特色品牌,邀请党政领导、专家学者、名编名记以及先进典型与大学生面对面,深入解读时政热点,帮助学生了解党情、国情、社情、民情。

(封面制图:凯旋工作坊)

上一篇:我校教师出席习近平主持召开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
下一篇:我校医科19项科研成果分获市科技奖和市医学科技奖

网友评论: